盡管氣候變化的挑戰日趨嚴峻,一項研究發現,在香港所有列入恒生綜合指數的357家上市公司中,只有十份之一披露正規的碳排放報告,顯示香港商界大部份忽略了氣候變化的風險,必須急起直追。 由一班致力推動低碳經濟的專業人士和環保領袖在2008年成立的低碳亞洲有限公司,公布《香港碳績效報告》,是全港首份調查香港上市公司碳排放報告績效的詳細研究。發起及進行該研究項目的低碳亞洲有限公司,呼吁香港商界對研究結果不容掉以輕心,行政總裁黎廣德稱:“香港需要更積極果敢的行動來應對氣候變化 的挑戰,若然商界反應緩慢,香港社會整體將會受累。進行碳排放報告不單是邁向低碳經濟的第一步,亦是喚醒公司行政人員坐然起行的手段,讓他們醒覺一己的影 響力和責任。” 根據《香港碳績效報告》研究發現,本港的大型上市公司在碳排放報告方面表現較佳,屬恒生大型股指數的公司中,四份之一有進行正規的碳排放報告;而在恒生綜 合指數以外的1,221間上市公司中,卻沒有一間作出任何形式的碳披露。這顯示了較小型的公司大部份都對自己的碳足跡一無所知,令公司無法推展一套正確的 策略,面對未來的風險。 若以行業區分表現,公用事業屬名列前茅:這類大型股公司當中有三份之二正式匯報了碳排放資料。另一方面,表現最差勁的行業則是消費品制造業、地產建筑業和 金融業,這些行業內,有作出碳排放報告的上市公司為數不足百分之二十 。而由于以上行業均是香港經濟體系的最大支柱,它們的差勁表現拖低了整體上市公司碳排放報告的水平。 “如果我們從所有在主板上市的公司的整體表現看,按照國際標準例如『全球報告倡議組織』指引來作出碳排放報告的上市公司少于百分之一,新加坡卻有超過百分之三;看來香港真的要急起直追。”黎廣德說。 《香港碳績效報告》羅列以上調查結果,正值香港交易所提升了在“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方面的指引:指引訂明從2015年開始的上市公司報告,在這方面的 報告由 “自愿性” 提升至 “遵從或解釋” 的級別 。在未來幾年,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將會愈來愈普遍,以英國為例,從2013年10月起,所有上市公司必需提交碳排放報告,遵從法例的責任就正正放在公司的董 事會身上。 剛帶領專業團隊為香港環境保護署開拓碳足跡數據庫網站的低碳亞洲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梁詠雩博士說:“香港特區政府已經采取積極步驟,鼓勵商界改善其碳排放表 現。作出優質碳排放報告的公司不但會從投資者方面獲得更強大的支持,在預防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方面作出更佳的準備,在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方面也更具潛力,可 謂多重受惠。” 公布《香港碳績效報告》后,低碳亞洲有限公司隨即同場舉行 2013年度“低碳關懷標簽”頒授典禮,并邀請歐盟駐港澳總代表彭家杰先生擔任主禮嘉賓。本年度共有 39間來自各行各業的企業和機構獲頒“低碳關懷標簽”,表揚它們在節能減碳方面的努力和承擔。另一主題講者香港賽馬會行政總裁應家栢先生,在席上分享了馬 會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愿景及如何與其它機構結成伙伴,因時制宜,減少碳足跡。這方面的努力也驅動了其它機構跟隨,并匯聚成一個共享的碳排放網上披露平臺, 目標就是共同為全面減排作出貢獻。 低碳亞洲董事會主席莊陳有向各商界代表作出懇切呼吁:“采取應對行動的時機轉瞬即逝,我們希望香港企業能迎頭趕上,與全球最佳守則同步,為緩解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災難性影響盡一分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