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琴新區行政服務促進局局長劉揚帶領該局工作人員正在謀劃一件“大事”:將企業注冊方面的表格內容按照澳門企業的習慣進行修改,“復印件”改為“影印件”、“身份證”改為“回鄉證”……這些微小的細節,凸顯的是橫琴對澳門投資者精細服務理念和對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的追求和探索。
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不光要提供高標準的基礎設施,對于經濟發展而言,營商環境的“軟實力”亦十分關鍵。作為促進澳門適度多元發展最重要的平臺,橫琴著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借鑒港澳和世界先進經驗,開創了多項“全國率先”,正在逐步走出一條具有鮮明橫琴特色的“融匯大陸體制精華、兼具港澳發展特色”的體制機制創新之路,釋放“制度紅利”服務澳門經濟的適度多元發展。
橫琴在全國率先開展商事登記改革,實行與港澳類似的企業登記制度,企業最快在一天之內即可領到外資批準證書和工商營業執照。
6月30日起,橫琴又推行企業工商營業執照、刻制印章、國地稅稅務登記證、組織機構代碼證“四證聯辦”,四證一章于2個工作日內即可同步發放,最快半個工作日出齊證件,這大大降低了項目的注冊成本,方便了澳門企業入駐和發展。
除了注冊環節,橫琴在國內首次以提示清單形式向社會公開市場主體違法經營行為(工商行政管理類),企業只要輕觸鼠標,就可快速查詢到經營的“雷區”和“紅線”。有澳門企業表示,提示清單免去澳企投資時對內地法律法規“水土不服”的顧慮,可以吃下“定心丸”,放膽投資、放心經營。
成立廉政辦、率先開展財產公示制度、橫琴檢察院設立懲戒委員會防止檢察官濫用職權、國際仲裁院將落戶橫琴,這些在全國率先創新的舉措有效支撐起一個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和趨同港澳的市場規則,方便企業到橫琴放心投資。
企業入駐之后,跟進服務是關鍵。如果注冊門檻低但沒有精細的服務,澳門企業在橫琴的發展也會受到影響。為此,橫琴成立全國首個澳門事務局,專門牽頭協調對澳門的各類事務,在行政服務大廳設立了“澳門投資企業綠色通道”,在外資審批、工商登記等方面專門服務澳門企業,讓澳門企業在橫琴發展也有“家的感覺”。
企業投資注冊、市場監管、法治環境、仲裁規劃、行政服務,橫琴體制機制創新看似與產業項目或發展速度無直接聯系,但對澳門企業在橫琴的發展至關重要。這些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措施推動橫琴構建準入環境最寬松、市場規則最透明、權力邊界最清晰、行政服務最高效的營商環境,這是澳門企業能夠在橫琴適度多元發展最重要的“軟支撐”。
優惠政策
創新舉措為澳門“量身定做” “政策高地”優化發展空間
在橫琴大橋南岸兩邊,有兩棟藍白相間的建筑——橫琴二線通道出島綜合樓、入島綜合樓,依托這兩座建筑和全國首創的電子圍網技術,橫琴在全國率先實行“分線管理”通關模式,真正成為開放程度最高、體制活力最強、創新空間最廣的“特區中的特區”。
目前,橫琴已經出臺或落實了增值稅和消費稅優惠政策、橫琴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出入境檢驗檢疫監管辦法、有關進口稅收政策、海關監管辦法等一系列政策細則,構成了全國首個“分線管理”模式政策框架體系。
這些創新政策,與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緊密相關。
由于澳門產業結構相對單一,《橫琴新區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通過稅收優惠的方式,引導高新技術、醫藥衛生、科教研發、文化創意、商貿服務等產業在橫琴發展,這與澳門重點發展的文化創意、科教研發、中醫保健等促進經濟多元發展的產業定位不謀而合。特別是“中藥飲片創新技術開發和應用”、“文化創意設計服務”、“跨境數據庫服務”等條目都是為澳門企業量身定做,為澳門企業進入橫琴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在海關和檢驗檢疫政策方面,相關管理辦法規定,橫琴對往返澳門與橫琴之間的澳門居民采取便利通關查驗模式,對澳門牌照小客車、粵澳兩地牌客貨車實施“一站式”查驗核放,便利澳門和橫琴的交流。另外,原產澳門的法檢貨物在橫琴銷售使用的,免予檢驗。這為原產于澳門的食品、化妝品等快速進入橫琴打開了方便之門,將有力擴大澳門相關行業的市場空間。
為促進澳門金融產業的發展,CEPA補充協議九在全國率先降低澳門金融機構進入橫琴的準入門檻,只需40億美元。如今,澳門國際銀行橫琴代表處已正式運作,總規模達100億元的粵澳產業引導基金則為澳門企業進入橫琴走向內地提供了便捷渠道。
此外,橫琴還頒布了在橫琴工作的港澳居民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補貼實施細則。這意味著在橫琴工作的澳門居民,都能享受與本澳同樣水平的個人所得稅額度,這在國內是最優惠的。
創新的優惠政策,有些與澳門產業發展似乎不直接相關,但包括財稅、個稅、檢驗檢疫、海關監管等在內的系統政策體系,為澳門企業和人才在橫琴發展、澳門企業的融資、澳門資本進入內地市場等創造了有利條件,對支持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意義重大。
合作模式
“以大帶小”創新中小企發展模式
“兩地共建”實現粵澳合作新探索
一個是社會主義制度,一個是資本主義制度,“一島兩制”的橫琴,如何合作才能“相得益彰、相互促進”、建設粵港澳更緊密合作示范區?
一邊是橫琴開發的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對項目的嚴格篩選,一邊是澳門中小企業較多、實力較弱的經濟發展實情,如何才能讓澳門實業界都能參與到橫琴的開發建設、拓寬澳門經濟的產業發展空間?
思路決定出路。橫琴深知,如果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對加快、深化兩地的產業合作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自啟動開發以來,橫琴就一直在嘗試探索不同的兩地合作模式。
位于橫琴口岸附近的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便開創了“一國兩制”的新實踐:橫琴將土地出租給澳門,澳門負責大學的建設以及建成后的管理,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適用澳門法律管理,這樣“一島兩制”的合作模式,可謂全國先河,也為粵澳合作探索了新路徑,積累了新經驗。
相得益彰、相互促進,澳門在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的建設中,借鑒內地的國企運作模式成立了澳門首家公營公司——澳門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負責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的招商建設和運營工作,開創了“橫琴出地入股、澳門出資建設和招商運營”的合作模式。
針對澳門中小企業較多的實情,在橫琴的開發建設中同樣摸索出一個“以大帶小”的新模式。
2012年,40多家中小企共同創立了“澳門中小型企業聯合總商會”,并通過會員廣泛參股的方式,抱團參與橫琴勵駿友誼廣場的開發建設,這種方式成功破解了單一澳門中小企力量薄弱的問題,為澳門中小企進駐橫琴開辟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
據橫琴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對于兩地的產業合作,橫琴將通過龍頭企業“建園區”,中小企業“購物業”,微小企業“租商鋪”等三種渠道,為澳門中小企業進入橫琴創造良好條件,集中為澳門中小企業進駐提供長隆商業街、紅旗社區步行街、勵駿友誼廣場、新家園商業街、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等載體,拓寬了澳門企業的發展舞臺。
]]>《橫琴碳規》課題組副組長、清華大學氣候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孟延春稱,一般的低碳規劃多分為能源、生產、生活消費等三個領域來設計低碳發展路徑,而《橫琴碳規》從六個體系設計低碳橫琴的未來,包括能源、產業、建筑、交通、城市礦藏、城市生態六大體系。其中在能源方面,橫琴嚴格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到2020年單位GDP能源消耗量、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國內最低水平,同時 2015年實現無煤化,化石能源結構以天然氣為主。產業方面,橫琴打造以高端服務業為主體,低碳研發、設計、博覽、交易、金融等低碳特色鮮明的綠色產業體系。建筑方面,控制居住建筑的總體規模,限制大戶型住房的比重,力推綠色建筑等。
昨日,橫琴新區管委會與西門子公司樓宇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簽訂《橫琴新區低碳建筑、低碳交通實施技術研究合作備忘錄》。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參照世界上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城市發展理念,同時結合公司經驗,在橫琴新區低碳建筑和低碳交通領域提出切實可行的技術措施建議,將于明年4月有最終結果。
建低碳金融中心
此外,根據《橫琴碳規》,橫琴將建低碳創新園區、低碳博覽會展中心、低碳金融交易中心。其中,低碳金融中心指橫琴有效利用離岸金融政策優勢,打造全球重要的碳排放權交易后臺服務基地和低碳投融資基地。具體措施包括鼓勵當地的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設計適合低碳產業項目以及能效項目的更加靈活的擔保機制,同時鼓勵港澳金融機構及其他機構在橫琴新區設立融資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和小額貸款公司。
]]>他透露,根據初步方案,廣東自貿區的范疇將涵蓋南沙、前海、橫琴以及白云空港區域。這較早前廣東省省長朱小丹在出席世界華商500強廣東(廣州)圓桌會時透露的南沙、前海、橫琴的廣東自貿區范疇略廣。
根據初步方案,廣東版自貿區的定位仍然鎖定粵港澳合作。當前,南沙、前海、橫琴三大平臺都已經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既有政策優勢明顯。
此前坊間普遍盛傳上海自貿區后,國務院原則上不會再批準成立新的自貿區,但上述人士回應說,從目前各方反饋情況看,廣東自貿區獲批可能性超過九成,高層只是表示時間節點上要把握好,應等上海自貿區試運行一段時日,再啟動廣東自貿區方案。
他個人估計,高層對廣東自貿區的批復可能會在明年初。
三大平臺+白云空港
此次廣東自貿區方案所涉的南沙、橫琴和前海三地為目前廣東省內三大國家戰略發展平臺。其中,南沙的定位為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而橫琴新區則被定位為擁有“比經濟特區更加特殊的優惠政策”的粵港澳緊密合作新載體,前海則于去年獲批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
廣東將這三地組合上報并不意外。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郭萬達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無論是從地域面積還是功能定位,這三地雖各有特點,但也都有面向港澳、有金融領域開放試點以及推行政府改革等共同特征。
上述三地面積相加已遠超上海已經確定為自貿區的28.78平方公里,其中南沙新區面積為803平方公里,橫琴新區為106.46平方公里,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則約有15平方公里。
除三大平臺外,白云空港也被納入廣東版自貿區草案之中。“廣州是重要的航空樞紐,將白云空港納入自貿區可以為廣東的申報加分。”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林江說。
此前廣州方面公布的廣州空港經濟區總面積約439平方公里,定位為全球綜合航空樞紐,亞洲物流集散中心之一,是中國重要的臨空經濟中心、航空經濟示范區,華南地區重要的發展引擎和增長極。
據本報了解,此前廣東方面曾有方案將南沙、白云空港和中新知識城三地組合上報,“目前來看,這套方案已基本流產。”知情人士說。
定位粵港澳合作
上海自貿試驗區方案獲國務院原則性通過后,天津、重慶、廈門、舟山等地力爭成為下一個自由貿易區。前述消息人士認為,就自貿區申報來說,其他省市難以對廣東形成競爭,粵港澳合作這一概念和南沙、前海、橫琴既有的政策平臺優勢,其他區域難以比擬。
本報記者了解到,此前曾有接近商務部的研究機構針對南沙進行過自貿區的設計,與上海重視投資管理體制開放不同,其建議南沙針對香港、澳門兩地開放醫療和教育的注冊、管理,而針對貨物貿易則建議降低部分產品的關稅。
林江分析,與定位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上海不同,廣東可能會著眼于自由貿易的綜合示范,上海著重服務業開放,廣東可以從貨物貿易的自由化做起。“三大平臺需要通過貨物貿易的自由化而集聚人氣,這也是為廣東省內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尋找出路,”林江說, 三大平臺可實行差異化分工,前海著重進行金融創新,南沙則是綜合試驗,而橫琴側重貨物貿易。
事實上,目前三者同在試點的金融領域創新,也已經進行了差異定位。其中前海注重與香港資本市場的對接和錯位發展,探索資本項目對外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的新路徑。南沙利用廣州在珠三角地區的龍頭地位為產業提供配套,大力發展與實體經濟相關的產業金融創新業務。而橫琴則重點發展離岸金融,組建多幣種產業投資基金,為國際自由貿易提供配套服務。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