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下半年啟動全面風險排查工作 估計又要清理一大批離岸賬戶了
新聞,銀行業金融機構下半年啟動全面風險排查工作。
“全面啟動風險排查,下半年風險排查在各行都會形成常態化工作,會成立專門的工作小組,也會建立聯合排查機制按職責分工,并定期向監管層通報。”一家大行風險管理部條線人士告訴《財經》記者,排查包括委外業務、票據業務、股權質押、銀行理財資金通過通道投資非標資產做類信貸業務等等。
以股權質押貸款為例,“已經下發排查表格給各個分行,要求各家分行重點上報質押了什么股票、質押了多少、批復的質押率、初始的質押率、警戒線和是否達到警戒線、補倉線和是否達到補倉線、達到警戒線采取的措施、達到補倉線是否追加擔保等。”上述大行人士表示。
此前,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7月14日的2016年上半年全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暨經濟金融形勢分析會議上曾強調,下半年要把防范化解風險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力維護金融穩定。重點防范好流動性風險、交叉金融產品風險、海外合規風險、非法集資風險等四類風險。
這是繼7月6日銀監會起草《銀行業金融機構全面風險管理指引(征求意見稿)》(下稱“指引”)之后,監管層一月兩提“全面風險管理”。
據銀行業內人士透露,此輪銀行風險排查時間窗口為未來的3—6個月時間,并且被要求對多項業務進行風險壓力測試。“銀監會要求的是壓力測試開展要覆蓋各類風險和表內外主要業務領域,同時要充分考慮各類風險之間的相互影響。”上述人士表示。
在銀監會看來,壓力測試結果應當運用與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和各項經營管理決策中。而在業內人看來,監管層要求的全面風險排查,就像“排雷”一樣,事先把引信拆掉,盡可能防止風險發生。
在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看來,今年以來經濟下行壓力逐步增大,銀行不良貸款也隨之持續“雙升”。截至6月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81%,對比一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75%。“市場開始擔憂中國銀行業資產質量會進一步惡化。”溫彬表示,當前銀行業不良貸款反彈主要受經濟周期變化和經濟結構轉型的雙重影響。此時監管層為了更加準確地摸清銀行的真實資產質量,這一輪銀行全面風險排查勢在必行。
“監管層要求邊查邊改,包括對違規業務應及時叫停,對存在違規行為的應當嚴肅問責。”上述銀行業人士表示,并且提出了“銀行自查+屬地銀監局組織指導”的風險排查方案。
一位接近監管層人士坦言,對于金融機構來說,防風險是永恒的話題。監管層的要求就是,要守住防范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這條底線。而對于各類金融風險的處置,監管層一直堅持的是“誰的孩子誰抱”原則,明確責任,以確保金融安全和社會穩定。
尚福林在會議上也強調,重點強化風險排查的準確性和風險處置的有效性。“強化責任落實的嚴肅性,落實好風險防控主體責任,落實好董事長作為風險防范第一責任人、行長作為風險控制第一責任人、監事長作為風險監督第一責任人的責任。”
在尚福林看來,除了要落實好風險處置的主體責任,做到“風險在什么地方出現,就在什么地方化解”。更要從從搭建風險治理架構入手,從源頭防范風險。此前6日發布的《指引》也明確要求,銀行應明確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管理層,業務部門、風險管理部門和內審部門在風險管理中的職責分工,建立多層次、相互銜接、有效制衡的運行機制。
其中,銀行董事會承擔全面風險管理的最終責任,包括制定風險管理策略、設定的風險偏好和風險限額、審批風險管理政策和程序、審議全面風險管理報告、審批全面風險和各類重要風險的信息披露,以及聘任風險總監(首席風險官)或其他高級管理人員。
銀監會要求,規模較大或業務復雜的銀行應設立風險總監(首席風險官)。調整首席風險官應事先得到董事會批準,并公開披露。銀行應向銀監會報告調整原因。
“從了從管理中職責分工,我們還要求從風險偏好中,綜合考慮運營成本、資金成本、風險成本、資本成本,堅守風險底線,加強資產質量管理。”一家股份制銀行業人士告訴《財經》記者。
對此,《指引》指出,風險管理策略應當反應風險偏好、風險狀況以及市場和宏觀經濟變化,并在銀行內部得到充分傳導。“監管層主導是,銀行應制定書面的風險偏好,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并重。”一位接近監管層人士表示,風險偏好的設定應當與戰略目標、經營計劃、資本規劃、績效考評和薪酬機制銜接,在全行傳達并執行。
“事實上信貸風險排查和新增信貸風險管理也是下半年銀行必須要落實的。”上述接近監管層人士告訴《財經》記者,銀監會對風險管理不放松的原因,也在于商業銀行不斷攀升的不良貸款率。在他看來,尚福林在會議上屢次強調風險排查、風險處置,以及之前《指引》的出臺,說明監管部門對于推動銀行業存量風險化解、嚴防新增不良的決心。
“經濟面臨下行風險,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反彈壓力已經顯現,資產質量出現拐點很正常。”上述銀行業人士坦言。以該行為例,今年該行不良貸款反彈完全超出此前預期,前5個月的不良規模已經達到了全年的目標,而該總行已經嚴令要求確保信貸投放的質量和安全。
一份股份制銀行關于下半年新增貸款投向的文件規定,下半年主動適應和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甩掉歷史遺留包袱,通過多種手段處置存量不良信貸資產。而對于新增信貸,要實施“有保有控”的差異化政策,堅持穩健風險偏好。
“具體就是下半年降低審慎類投向的表內外授信敞口,逐步實施對審慎類行業的名單制管理。”該行文件中規定,其中審慎介入行業名單中包括,建筑業、大宗商品貿易、融資租賃、產能過剩行業及淘汰產能重點控制業,以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為代表。
據了解,地方政府平臺貸款也被幾家銀行列入到審慎類貸款的名單中,同時對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遵循“總量控制、分類管理”原則。
“同時特別是對多頭開戶、過度融資與擴張,存在舉借高利貸還款、逃費債跡象,陷入大額擔保或擔保圈,難以管控的異地授信等客戶與項目,都在主動規避。”
“全面啟動風險排查,下半年風險排查在各行都會形成常態化工作,會成立專門的工作小組,也會建立聯合排查機制按職責分工,并定期向監管層通報。”一家大行風險管理部條線人士告訴《財經》記者,排查包括委外業務、票據業務、股權質押、銀行理財資金通過通道投資非標資產做類信貸業務等等。
以股權質押貸款為例,“已經下發排查表格給各個分行,要求各家分行重點上報質押了什么股票、質押了多少、批復的質押率、初始的質押率、警戒線和是否達到警戒線、補倉線和是否達到補倉線、達到警戒線采取的措施、達到補倉線是否追加擔保等。”上述大行人士表示。
此前,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7月14日的2016年上半年全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暨經濟金融形勢分析會議上曾強調,下半年要把防范化解風險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力維護金融穩定。重點防范好流動性風險、交叉金融產品風險、海外合規風險、非法集資風險等四類風險。
這是繼7月6日銀監會起草《銀行業金融機構全面風險管理指引(征求意見稿)》(下稱“指引”)之后,監管層一月兩提“全面風險管理”。
據銀行業內人士透露,此輪銀行風險排查時間窗口為未來的3—6個月時間,并且被要求對多項業務進行風險壓力測試。“銀監會要求的是壓力測試開展要覆蓋各類風險和表內外主要業務領域,同時要充分考慮各類風險之間的相互影響。”上述人士表示。
在銀監會看來,壓力測試結果應當運用與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和各項經營管理決策中。而在業內人看來,監管層要求的全面風險排查,就像“排雷”一樣,事先把引信拆掉,盡可能防止風險發生。
在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看來,今年以來經濟下行壓力逐步增大,銀行不良貸款也隨之持續“雙升”。截至6月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81%,對比一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75%。“市場開始擔憂中國銀行業資產質量會進一步惡化。”溫彬表示,當前銀行業不良貸款反彈主要受經濟周期變化和經濟結構轉型的雙重影響。此時監管層為了更加準確地摸清銀行的真實資產質量,這一輪銀行全面風險排查勢在必行。
“監管層要求邊查邊改,包括對違規業務應及時叫停,對存在違規行為的應當嚴肅問責。”上述銀行業人士表示,并且提出了“銀行自查+屬地銀監局組織指導”的風險排查方案。
一位接近監管層人士坦言,對于金融機構來說,防風險是永恒的話題。監管層的要求就是,要守住防范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這條底線。而對于各類金融風險的處置,監管層一直堅持的是“誰的孩子誰抱”原則,明確責任,以確保金融安全和社會穩定。
尚福林在會議上也強調,重點強化風險排查的準確性和風險處置的有效性。“強化責任落實的嚴肅性,落實好風險防控主體責任,落實好董事長作為風險防范第一責任人、行長作為風險控制第一責任人、監事長作為風險監督第一責任人的責任。”
在尚福林看來,除了要落實好風險處置的主體責任,做到“風險在什么地方出現,就在什么地方化解”。更要從從搭建風險治理架構入手,從源頭防范風險。此前6日發布的《指引》也明確要求,銀行應明確董事會、監事會、高級管理層,業務部門、風險管理部門和內審部門在風險管理中的職責分工,建立多層次、相互銜接、有效制衡的運行機制。
其中,銀行董事會承擔全面風險管理的最終責任,包括制定風險管理策略、設定的風險偏好和風險限額、審批風險管理政策和程序、審議全面風險管理報告、審批全面風險和各類重要風險的信息披露,以及聘任風險總監(首席風險官)或其他高級管理人員。
銀監會要求,規模較大或業務復雜的銀行應設立風險總監(首席風險官)。調整首席風險官應事先得到董事會批準,并公開披露。銀行應向銀監會報告調整原因。
“從了從管理中職責分工,我們還要求從風險偏好中,綜合考慮運營成本、資金成本、風險成本、資本成本,堅守風險底線,加強資產質量管理。”一家股份制銀行業人士告訴《財經》記者。
對此,《指引》指出,風險管理策略應當反應風險偏好、風險狀況以及市場和宏觀經濟變化,并在銀行內部得到充分傳導。“監管層主導是,銀行應制定書面的風險偏好,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并重。”一位接近監管層人士表示,風險偏好的設定應當與戰略目標、經營計劃、資本規劃、績效考評和薪酬機制銜接,在全行傳達并執行。
“事實上信貸風險排查和新增信貸風險管理也是下半年銀行必須要落實的。”上述接近監管層人士告訴《財經》記者,銀監會對風險管理不放松的原因,也在于商業銀行不斷攀升的不良貸款率。在他看來,尚福林在會議上屢次強調風險排查、風險處置,以及之前《指引》的出臺,說明監管部門對于推動銀行業存量風險化解、嚴防新增不良的決心。
“經濟面臨下行風險,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反彈壓力已經顯現,資產質量出現拐點很正常。”上述銀行業人士坦言。以該行為例,今年該行不良貸款反彈完全超出此前預期,前5個月的不良規模已經達到了全年的目標,而該總行已經嚴令要求確保信貸投放的質量和安全。
一份股份制銀行關于下半年新增貸款投向的文件規定,下半年主動適應和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甩掉歷史遺留包袱,通過多種手段處置存量不良信貸資產。而對于新增信貸,要實施“有保有控”的差異化政策,堅持穩健風險偏好。
“具體就是下半年降低審慎類投向的表內外授信敞口,逐步實施對審慎類行業的名單制管理。”該行文件中規定,其中審慎介入行業名單中包括,建筑業、大宗商品貿易、融資租賃、產能過剩行業及淘汰產能重點控制業,以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為代表。
據了解,地方政府平臺貸款也被幾家銀行列入到審慎類貸款的名單中,同時對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遵循“總量控制、分類管理”原則。
“同時特別是對多頭開戶、過度融資與擴張,存在舉借高利貸還款、逃費債跡象,陷入大額擔保或擔保圈,難以管控的異地授信等客戶與項目,都在主動規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