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貿區在資本項下跨境資金轉移、行政審批、貿易資金結算等方面的實施細則,正在央行、地方政府及相關企業的協同下加緊試點,準備推出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下稱“自貿區”)正成為中國經濟領域最炙手可熱之地。 事實上,經過一個多月的“實戰”演練,業界已將自貿區改革的目光先行鎖定至資金在區內、境外及區外境內之間進行流動、調撥的自記者透露。 對于資本項下跨境資金轉移這一自貿區待破解之題,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簡大年曾公開表示,人民銀行和金融監管機構正在跟管委會商討共建監管系統、共同配合建立分賬管理的方案等問題。 所謂分賬管理,即區內注冊的企業可以建立一個自貿區賬戶,以實現與區外境內及境外賬戶資金的分賬管理。 浦東新區金融服務局副局長張湧表示,2012年中國推出的跨境資金歸集試點,在自貿區里就已得到確認施行。 2012年12月,國家外管局發布了《關于開展跨國公司總部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試點的批復》(匯復(2012)167號),分別有北京7家企業與上海的6家企業參與試點。 試點企業可建立兩個賬戶,國際主賬戶和國內主賬戶,分別相當于離岸賬戶和在岸賬戶,用于歸集該跨國企業在海外與境內企業的資金,兩個賬戶之間可實現資金的互連互通,無須逐筆清算。不過,當國內主賬戶將錢劃至國際賬戶時,額度限制不能超過國內所有公司注冊資本的30%;反之將資金從國外轉到國內,則計入該企業的外債額度。 前述行長對記者表示,第二批的試點企業將很快批下來,自貿區賬戶與境外將是無限打通,與境內區外則是有限滲透。 除金融細則逐漸聚焦外,自由貿易港的規則框架也在逐步完善。 目前,自貿區對貨物實行“一線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區內自由”的監管模式,海外貨物進區已可自由出入。自貿區的海關部門已不在一線設防,未來物理的鐵絲網也將逐漸淡化,轉向電子化監管。 此外,自貿區正在推動創新政府管理方式——減少行政審批事項,推動由注重事前審批轉為注重事中、事后監管。例如,企業注冊自貿區可以先進入,發營業執照;之后涉及營業中的具體問題再到有關部門去拿許可證,改變從前需先拿齊營業證才可營業的許可方式。 上海外高橋(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偉對記者透露,自貿區管委會正與上海市政府及中央政府相關部門協商,籌備設立一個統一的執法局,負責處理所有的事后執法事宜。例如原來由管委會、上海市政府及需上報國務院的相關審批、規劃建設等權力將交由該局來實施。 對于境外商品貨物進入自貿區后在境內的對接問題,李偉透露,外高橋正與自貿區管委會等部門協商在區外某些特殊地區建立一個“保稅展示交易平臺”。海外商品運到區內,可在該平臺展示,與中國境內進口商達成交易后再繳關稅,如果未成交,則可轉運到香港、新加坡等其他港口。這一措施將實現成交前零關稅,減輕經銷商的資金與存貨風險壓力。 對于貿易中涉及資金的支付結算方面,張湧透露,根據試點規定,將改變原來企業需具備貿易進出口合同、海關報關單及外匯核銷單“三單合一”才可進行跨境收付的現狀,今后只需憑進出口合同,就允許企業進出資金的付出與收回。 張湧指出,這一簡化手續的規定,將有利于上海發展成為全球供應鏈管理基地。“比如企業在泰國采購,拉到越南去裝配,加工后再把貨物賣到韓國,而它的全球供應鏈管理基地可以設在上海。因為企業在上??梢詫⒉少徹浛睢⒓庸べM及賣出的貨物利潤都方便地收付匯。”(記者 劉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