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保稅區建設仍在路上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掛牌,極大刺激了中西部各省市發力綜合保稅區(以下簡稱“綜保區”)。
繼今年9月國務院批準設立貴陽綜保區后,武漢近期又計劃將正在申報的臨港綜保區擴容:在原有的陽邏港、沌口出口加工區兩個園區的基礎上,將東西湖保稅物流中心加入,升級為內陸最大的武漢江北綜保區。與此同時,合肥也在加速申報綜保區,并擬在未來把合肥作為出口加工區和綜保區的疊加區域。
新一輪綜保區申報熱正在中西部諸城拉開。
多位專家對本刊記者表示,某種程度上,綜保區是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奠基石”。在新一輪產業轉移、以開放促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建設現有的綜保區并充分使用到位至關重要。
綜保區申報熱
上海自貿區掛牌前后,全國各地綜保區似乎有些躁動不安,中西部省份表現尤為明顯。
兩個月內,寧夏銀川、陜西西安、山西太原先后通過了其綜保區的驗收,湖南衡陽綜保區則通過了預驗收。此外,部分中西部省市也在競相申請綜保區,如武漢、合肥,蘭州、贛州等。
“對于中西部內陸城市而言,一步到位做到自貿區并不現實,所以當前很多地方就以推進模式先建綜保區,未來再建自貿區。” 武漢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系教授鄒薇接受《支點》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中西部內陸城市申請綜保區深受“新一輪改革”大背景的影響,上海自貿區是一個標志性舉措,它是綜保區的升級版。
的確,武漢、合肥在公布申請綜保區的同時,亦公開表示有意進一步申報自貿區。以武漢為例,其目前的功能布局與上海自貿區掛牌成立前頗為相似。
經濟、產業從沿海地區向內陸梯度轉移,給中西部帶來了更多機會。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葉學平表示,各地爭建綜保區,與“保增長、保穩定、轉方式、調結構”的大環境有關。“國家設立上海自貿區的成功經驗會進行推廣,下一個自貿區尤為可能設在中西部。”他說。
2008年,從國務院批準設立中西部第一家綜保區——廣西憑祥綜保區開始,到時隔兩年再設重慶西永綜保區,再到現今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34家綜保區,中西部省份共有14個。其中,中部省份5個,西部省份9個。此前,綜保區一直設在東部沿海、沿邊地區,自2010年以來,國務院批準中西部省份設立綜保區的數量逐漸增多。
“國家最初在沿海、沿邊地區設立綜保區,是改革開放的需要,如今在中西部設立則是其內在發展的需要。”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說。
隨著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逐漸深入,簡單的“來料加工”開始轉向高附加值的高檔電子消費類產品,而這些產品與國際市場前沿掛鉤,這需要給企業提供更為開放的通關環境。
“綜保區既是城市名牌,也是城市招商引資品牌。”中國保稅區出口加工協會副秘書長焦建群對本刊記者表示,綜保區享受國家相關進出口優惠政策,所以各地爭搶。
“加速度”通關
當聽說武漢正在申報江北綜保區時,李勝洪難抑心中的喜悅。
李勝洪是湖北省糧油食品進出口(集團)公司的總經理。作為一家成立于1950年的進出口公司,多年來,他一直盼望武漢擁有自己的綜保區。
武漢東湖綜保區申請得到批復并正式封關運行后,今年10月,李勝洪決心以第三方物流進駐該區。
這不是他第一次接觸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早在2009年,湖北糧油下屬企業——湖北鑫龍吉國際物流有限公司就進入東西湖保稅物流中心開展倉儲物流、國際貨運,但發展不太理想。如今,功能更完善的東湖綜保區封關運行,盡管效果還未明顯體現,但因本身亦經營進出口貿易,李勝洪決定再嘗試。
綜保區是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一種,通常設立在內陸地區,是具有保稅港區功能的國家級特定區域,集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區、港口等多項功能于一身。企業可以在內發展國際中轉、轉口貿易、出口加工和檢測維修等業務,從而來帶動外向型經濟增長。
據焦建群介紹,大量綜保區其實是在原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和保稅物流園區的基礎上演化而來。
為適應中國不同時期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的需要,1990年6月,國務院在上海設立國內第一個保稅區——上海外高橋保稅區,隨后相繼設立了保稅物流園區、跨境工業區和保稅港區,至2006年又將蘇州工業園區的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中心(B型)整合為蘇州工業園區綜保區——即中國第一家綜保區,目前已設立了113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
“國家把第一個綜保區放在蘇州工業園區,是因為此地集中了眾多外向型企業,為解決加工貿易企業深加工結轉并順利通關而設立。”張燕生對本刊記者表示。
如今,蘇州工業園綜保區監管貨值(區內海關對貨物的監管總值)連續多年位列全國第一,2012年監管貨值達1080億美元。而據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中國綜保區外貿進出口總值(在區內報關并列入海關貿易統計的實際進出口貨物)達到976.2億美元,同比增長12.5%,遠高于同期全國進出口增長速度。與此同時,武漢海關提供的數據顯示,自今年6月底封關運行以來,截至2013年9月,武漢東湖綜保區進出口貿易總值達8607萬美元。
“綜保區的本質就是使企業以盡可能低的成本,盡可能快的速度通關。”鄒薇說,實際上就是在“免稅”、“保稅”和“退稅”的基礎上,簡化手續,給企業提供便利。
據悉,湖北糧油出口的菇類,通過保稅倉儲,就可以把不同時段生產的產品集中到區內,再出口到國外。此外,在區內也可進行簡單的包裝加工,譬如將大包裝改為小包裝,小包裝改為精包裝,再出口。
類似路徑,同樣適用于綜保區內從事加工貿易的其他企業。
輻射區內外產業鏈
高新六路和光谷三路十字交叉路口,數臺起吊機正在作業,一米多高的綠色圍網以此為起點,將首期1.82平方公里的武漢東湖高新綜保區以“幾”字形圈封。園區主入口西側的聯檢大樓一樓,富士康、中外運和錦海捷亞等公司已入區辦公。
接近武漢東湖綜保區的人士對本刊記者透露,當前該園區有19家簽約企業,已入駐企業有3家,業務類別涉及生產加工、貿易和物流服務。
“綜保區要做強做大,必須要有世界500強企業聚集人氣。”鄒薇強調,只有形成高附加值的產業鏈,保持足夠的貨流量和土地使用率,綜保區才能被帶動起來。
據了解,東湖綜保區將圍繞高新區“131”產業——分別為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和能源環保,以及高技術服務業打造產業集群,重點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其中包括加工制造、檢測維修、貿易服務和展示結算等。
綜保區的作用并不僅僅局限在帶動區內企業發展,按國務院要求,綜保區要發揮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發展。
“綜保區僅幾平方公里,它更多的是一個發光體和輻射源,要通過輻射把產業鏈延伸出來。”焦建群說,如果把產業鏈向外延伸將多個加工環節的附加值帶出來,那就需要區外配套,所有成功的綜保區,管委會的實際管轄權和管理面積都遠遠大于四至規劃(東西南北)內的圍網面積。
2012年,成都高新綜保區實現進出口總值262.23億美元,位列全國第3位、中西部首位。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稱,其上下游關聯企業并不局限在區內,而是遍布省內各地,并協同推進。
武漢東湖綜保區也不例外。在規劃中,區外共有9600平方米配套服務設施,提供接待、會議、餐飲、購物、住宿和休閑娛樂等。而沒有在綜保區注冊的企業,若有外貿需求,亦可使用園區的第三方物流實現貨物進出口。
本刊記者還了解到,當前國家要“依托長江打造中國經濟新支撐帶”,即依靠長三角、長江中游和成渝三個城市群,做大上海、武漢和重慶三個航運中心,并把長江水運,內陸與沿江地區的水陸聯運貫通。為此,國家發改委已于10月中旬來武漢調研,中西部地區正迎來發展機遇。
“武漢應盡可能通過已有的和正在申報的綜保區,將產業鏈輻射到周邊及整個長江經濟帶。”鄒薇表示。
網絡式無縫連接
盡管中西部地區的綜保區已占到全國的一半,但大多處于起步階段。
作為內陸地區的“無水港”,這些城市大多遠離海口,無論采取哪種運輸方式,相對東部沿海城市而言,物流成本都十分高昂。
“武漢97%的外貿集裝箱都是陽邏港上船,再從上海港口走出去。”李洪勝說,武漢還在嘗試做臨空經濟運輸。
而產業配套差亦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上海海關學院副院長陳暉曾在其發表論文中公開表示,沿海發達地區關聯產業的本地配套率已達95%以上,而中西部地區大都不到30%。
在鄒薇看來,保稅區應盡可能靠港,即空港或河港。城市要實現商品“鐵陸水空”網絡式無縫連接,使得運輸中不再產生任何成本和稅收,從而形成產業集聚效果。
如果說地理和產業條件是先天不足,那么人為因素則不能忽視。接受《支點》記者采訪的多名專家認為,與沿海城市相比,包括武漢在內的部分中西部城市在招商引資方面缺乏熱情,導致缺少品牌效應。
“一方面,許多地方并沒有把方案設想好,就去申請綜保區。”焦建群說,然后,沒有對入區企業根據規劃進行篩選,就盲目引進,這將會導致產業鏈后續發展受阻。因此,“搶”之前要思路清晰,心中有數,要將產業鏈高端入區,產業鏈上下延伸的環節在區外產生附加值的增加。“搶”到后,要熟知熟會怎么去做,才更關鍵。各地綜保區發展不平衡的差距,除區位等差距之外,更多的是“搶”來后不知綜保區能做什么?該如何做?才能使賦予的優惠政策享受窮盡。造成端著金飯碗,卻沒有好飯吃!
鄒薇亦指出,綜保區并不是市場運行的概念,而是國家介入之后形成,過于泛濫將導致有些地方簡單地炒作概念。
葉學平認為,綜保區是市場內在發展的需要,地方應按需而設,國家在數量上要有控制,“一些地理位置優越的城市本身就具備輻射力,一個區域內的城市間應相互合作。”
此外,與沿海城市相比,中西部地區的城市外貿量相對較少,外向經濟不充盈。今年上半年,僅有重慶以301.59億美元排在全國各省外貿總值第10位。
對此,焦建群建議,中西部地區應在“兩頭在外”的基礎之上,亦可做“一頭在外,一頭在內”,針對國內市場通過入區保稅,內銷出區征稅,從而既可以出口滿足國際市場,又可內銷拉動國內市場。
重慶西永綜合保稅區,在中西部地區率先實施此策略。 2013年上半年,其進出口總值實現104億美元。
然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對此頗感質疑。他表示,在上一輪綜保區向中西部轉移的過程中,“兩頭在外”的企業布局基本飽和,而“一頭在外、一頭在內”的策略對進出口總值貢獻并不大。
“中西部地區的綜保區到了瓶頸期,‘兩頭在外’產業單一,對企業依賴性強,牽一發而動全身,后來者如何居上是整個行業不得不思考的問題。”他說。(支點雜志2013年12月刊)
繼今年9月國務院批準設立貴陽綜保區后,武漢近期又計劃將正在申報的臨港綜保區擴容:在原有的陽邏港、沌口出口加工區兩個園區的基礎上,將東西湖保稅物流中心加入,升級為內陸最大的武漢江北綜保區。與此同時,合肥也在加速申報綜保區,并擬在未來把合肥作為出口加工區和綜保區的疊加區域。
新一輪綜保區申報熱正在中西部諸城拉開。
多位專家對本刊記者表示,某種程度上,綜保區是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奠基石”。在新一輪產業轉移、以開放促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建設現有的綜保區并充分使用到位至關重要。
綜保區申報熱
上海自貿區掛牌前后,全國各地綜保區似乎有些躁動不安,中西部省份表現尤為明顯。
兩個月內,寧夏銀川、陜西西安、山西太原先后通過了其綜保區的驗收,湖南衡陽綜保區則通過了預驗收。此外,部分中西部省市也在競相申請綜保區,如武漢、合肥,蘭州、贛州等。
“對于中西部內陸城市而言,一步到位做到自貿區并不現實,所以當前很多地方就以推進模式先建綜保區,未來再建自貿區。” 武漢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系教授鄒薇接受《支點》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中西部內陸城市申請綜保區深受“新一輪改革”大背景的影響,上海自貿區是一個標志性舉措,它是綜保區的升級版。
的確,武漢、合肥在公布申請綜保區的同時,亦公開表示有意進一步申報自貿區。以武漢為例,其目前的功能布局與上海自貿區掛牌成立前頗為相似。
經濟、產業從沿海地區向內陸梯度轉移,給中西部帶來了更多機會。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葉學平表示,各地爭建綜保區,與“保增長、保穩定、轉方式、調結構”的大環境有關。“國家設立上海自貿區的成功經驗會進行推廣,下一個自貿區尤為可能設在中西部。”他說。
2008年,從國務院批準設立中西部第一家綜保區——廣西憑祥綜保區開始,到時隔兩年再設重慶西永綜保區,再到現今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34家綜保區,中西部省份共有14個。其中,中部省份5個,西部省份9個。此前,綜保區一直設在東部沿海、沿邊地區,自2010年以來,國務院批準中西部省份設立綜保區的數量逐漸增多。
“國家最初在沿海、沿邊地區設立綜保區,是改革開放的需要,如今在中西部設立則是其內在發展的需要。”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說。
隨著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逐漸深入,簡單的“來料加工”開始轉向高附加值的高檔電子消費類產品,而這些產品與國際市場前沿掛鉤,這需要給企業提供更為開放的通關環境。
“綜保區既是城市名牌,也是城市招商引資品牌。”中國保稅區出口加工協會副秘書長焦建群對本刊記者表示,綜保區享受國家相關進出口優惠政策,所以各地爭搶。
“加速度”通關
當聽說武漢正在申報江北綜保區時,李勝洪難抑心中的喜悅。
李勝洪是湖北省糧油食品進出口(集團)公司的總經理。作為一家成立于1950年的進出口公司,多年來,他一直盼望武漢擁有自己的綜保區。
武漢東湖綜保區申請得到批復并正式封關運行后,今年10月,李勝洪決心以第三方物流進駐該區。
這不是他第一次接觸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早在2009年,湖北糧油下屬企業——湖北鑫龍吉國際物流有限公司就進入東西湖保稅物流中心開展倉儲物流、國際貨運,但發展不太理想。如今,功能更完善的東湖綜保區封關運行,盡管效果還未明顯體現,但因本身亦經營進出口貿易,李勝洪決定再嘗試。
綜保區是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一種,通常設立在內陸地區,是具有保稅港區功能的國家級特定區域,集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區、港口等多項功能于一身。企業可以在內發展國際中轉、轉口貿易、出口加工和檢測維修等業務,從而來帶動外向型經濟增長。
據焦建群介紹,大量綜保區其實是在原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和保稅物流園區的基礎上演化而來。
為適應中國不同時期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的需要,1990年6月,國務院在上海設立國內第一個保稅區——上海外高橋保稅區,隨后相繼設立了保稅物流園區、跨境工業區和保稅港區,至2006年又將蘇州工業園區的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中心(B型)整合為蘇州工業園區綜保區——即中國第一家綜保區,目前已設立了113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
“國家把第一個綜保區放在蘇州工業園區,是因為此地集中了眾多外向型企業,為解決加工貿易企業深加工結轉并順利通關而設立。”張燕生對本刊記者表示。
如今,蘇州工業園綜保區監管貨值(區內海關對貨物的監管總值)連續多年位列全國第一,2012年監管貨值達1080億美元。而據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中國綜保區外貿進出口總值(在區內報關并列入海關貿易統計的實際進出口貨物)達到976.2億美元,同比增長12.5%,遠高于同期全國進出口增長速度。與此同時,武漢海關提供的數據顯示,自今年6月底封關運行以來,截至2013年9月,武漢東湖綜保區進出口貿易總值達8607萬美元。
“綜保區的本質就是使企業以盡可能低的成本,盡可能快的速度通關。”鄒薇說,實際上就是在“免稅”、“保稅”和“退稅”的基礎上,簡化手續,給企業提供便利。
據悉,湖北糧油出口的菇類,通過保稅倉儲,就可以把不同時段生產的產品集中到區內,再出口到國外。此外,在區內也可進行簡單的包裝加工,譬如將大包裝改為小包裝,小包裝改為精包裝,再出口。
類似路徑,同樣適用于綜保區內從事加工貿易的其他企業。
輻射區內外產業鏈
高新六路和光谷三路十字交叉路口,數臺起吊機正在作業,一米多高的綠色圍網以此為起點,將首期1.82平方公里的武漢東湖高新綜保區以“幾”字形圈封。園區主入口西側的聯檢大樓一樓,富士康、中外運和錦海捷亞等公司已入區辦公。
接近武漢東湖綜保區的人士對本刊記者透露,當前該園區有19家簽約企業,已入駐企業有3家,業務類別涉及生產加工、貿易和物流服務。
“綜保區要做強做大,必須要有世界500強企業聚集人氣。”鄒薇強調,只有形成高附加值的產業鏈,保持足夠的貨流量和土地使用率,綜保區才能被帶動起來。
據了解,東湖綜保區將圍繞高新區“131”產業——分別為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和能源環保,以及高技術服務業打造產業集群,重點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其中包括加工制造、檢測維修、貿易服務和展示結算等。
綜保區的作用并不僅僅局限在帶動區內企業發展,按國務院要求,綜保區要發揮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發展。
“綜保區僅幾平方公里,它更多的是一個發光體和輻射源,要通過輻射把產業鏈延伸出來。”焦建群說,如果把產業鏈向外延伸將多個加工環節的附加值帶出來,那就需要區外配套,所有成功的綜保區,管委會的實際管轄權和管理面積都遠遠大于四至規劃(東西南北)內的圍網面積。
2012年,成都高新綜保區實現進出口總值262.23億美元,位列全國第3位、中西部首位。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稱,其上下游關聯企業并不局限在區內,而是遍布省內各地,并協同推進。
武漢東湖綜保區也不例外。在規劃中,區外共有9600平方米配套服務設施,提供接待、會議、餐飲、購物、住宿和休閑娛樂等。而沒有在綜保區注冊的企業,若有外貿需求,亦可使用園區的第三方物流實現貨物進出口。
本刊記者還了解到,當前國家要“依托長江打造中國經濟新支撐帶”,即依靠長三角、長江中游和成渝三個城市群,做大上海、武漢和重慶三個航運中心,并把長江水運,內陸與沿江地區的水陸聯運貫通。為此,國家發改委已于10月中旬來武漢調研,中西部地區正迎來發展機遇。
“武漢應盡可能通過已有的和正在申報的綜保區,將產業鏈輻射到周邊及整個長江經濟帶。”鄒薇表示。
網絡式無縫連接
盡管中西部地區的綜保區已占到全國的一半,但大多處于起步階段。
作為內陸地區的“無水港”,這些城市大多遠離海口,無論采取哪種運輸方式,相對東部沿海城市而言,物流成本都十分高昂。
“武漢97%的外貿集裝箱都是陽邏港上船,再從上海港口走出去。”李洪勝說,武漢還在嘗試做臨空經濟運輸。
而產業配套差亦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上海海關學院副院長陳暉曾在其發表論文中公開表示,沿海發達地區關聯產業的本地配套率已達95%以上,而中西部地區大都不到30%。
在鄒薇看來,保稅區應盡可能靠港,即空港或河港。城市要實現商品“鐵陸水空”網絡式無縫連接,使得運輸中不再產生任何成本和稅收,從而形成產業集聚效果。
如果說地理和產業條件是先天不足,那么人為因素則不能忽視。接受《支點》記者采訪的多名專家認為,與沿海城市相比,包括武漢在內的部分中西部城市在招商引資方面缺乏熱情,導致缺少品牌效應。
“一方面,許多地方并沒有把方案設想好,就去申請綜保區。”焦建群說,然后,沒有對入區企業根據規劃進行篩選,就盲目引進,這將會導致產業鏈后續發展受阻。因此,“搶”之前要思路清晰,心中有數,要將產業鏈高端入區,產業鏈上下延伸的環節在區外產生附加值的增加。“搶”到后,要熟知熟會怎么去做,才更關鍵。各地綜保區發展不平衡的差距,除區位等差距之外,更多的是“搶”來后不知綜保區能做什么?該如何做?才能使賦予的優惠政策享受窮盡。造成端著金飯碗,卻沒有好飯吃!
鄒薇亦指出,綜保區并不是市場運行的概念,而是國家介入之后形成,過于泛濫將導致有些地方簡單地炒作概念。
葉學平認為,綜保區是市場內在發展的需要,地方應按需而設,國家在數量上要有控制,“一些地理位置優越的城市本身就具備輻射力,一個區域內的城市間應相互合作。”
此外,與沿海城市相比,中西部地區的城市外貿量相對較少,外向經濟不充盈。今年上半年,僅有重慶以301.59億美元排在全國各省外貿總值第10位。
對此,焦建群建議,中西部地區應在“兩頭在外”的基礎之上,亦可做“一頭在外,一頭在內”,針對國內市場通過入區保稅,內銷出區征稅,從而既可以出口滿足國際市場,又可內銷拉動國內市場。
重慶西永綜合保稅區,在中西部地區率先實施此策略。 2013年上半年,其進出口總值實現104億美元。
然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對此頗感質疑。他表示,在上一輪綜保區向中西部轉移的過程中,“兩頭在外”的企業布局基本飽和,而“一頭在外、一頭在內”的策略對進出口總值貢獻并不大。
“中西部地區的綜保區到了瓶頸期,‘兩頭在外’產業單一,對企業依賴性強,牽一發而動全身,后來者如何居上是整個行業不得不思考的問題。”他說。(支點雜志2013年12月刊)